作者:刘 恬
初读岳阳知名茶文化专家赵丈田先生这篇茶山纪实,恍若目睹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茶事雅集。湘鄂交界处的临湘天车岭,晨雾中数千亩梯田茶园与龙窖山瑶寨石墙相映成趣,清代万年淳“岩缝石隙露数株”的诗句在此化作具象——那些扎根岩缝的白石群体品种茶树,根系深扎于风化岩土,吸收着天地精华,有云雾滋养、岩泉润泽、矿质富集。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茶叶中特殊的矿物质含量,经检测其茶多酚、氨基酸、矿物质、芳香物质含量十分丰富,赋予茶汤独特的“岩骨花香”。
临湘茶史在文献中流淌千年。《宋史•食货志》记载的“岳、澧产茶”见证着茶马古道的繁华;1570年《岳州府志》“其味清冽”的记载,首次确立了岩茶风味标准;1872年《临湘县志》更精准记载“生于岩罅者,味尤甘冽”。最动人的是1953年档案中那段红色记忆:经杨开智先生之手,白石毛尖作为特供茶进入中南海,1959年毛主席在长沙品鉴时,其岩韵栗香与君山银针的毫香相映成趣,成就“南岳双绝”的美谈。
真正的岩韵密码藏在180~200℃的铁锅杀青中。老师傅手掌在滚烫锅底翻飞,鲜叶在“翠绿-嫩黄”的蜕变间锁住芳香物质。1981年湖南省名茶评选时,临湘群体种凭借“三炒三揉”的古法工艺,色香味形四美惊艳评委,最终入选“湖南八大名茶”,最终荣登《人民日报》版面。
当代传承呈现令人欣喜的图景:在天车岭的云雾茶园里,90后传承人运用红外测温仪辅助传统工艺,通过权威机构分析发现岩韵香气物质多达63种,其中特有的芳樟醇氧化物构成独特的“岩石香”。老匠人则坚持用古法炭焙,让茶叶在栎木炭火的慢煨中形成“七分火功三分香”的底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白石毛尖制作工艺成为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多项技术获专利保护。
当茶汤在玻璃杯中舒展,嫩绿明亮的汤色里悬浮着细密的白毫,这是高山茶特有的“茶乳”现象。啜饮时,鲜爽的茶氨酸先声夺人,随后茶多酚带来的微涩与岩韵特有的矿物感交织,最终化为持久的栗香回甘。这种“三香三变”的品饮体验,恰如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所言:“岩韵是能描述的感官交响”。
站在天车岭俯瞰梯田茶园,忽然懂得所谓茶道,不过是这片土地用千年时光熬煮的一盏生活哲学。那些岩缝间倔强生长的古茶树,那些铁锅里跳跃的茶叶,那些在数据与传统间寻找平衡的传承者,都在诉说着:真正的非遗,永远活在动态的传承里。
感谢岳阳茶文化学者赵丈田的深情推介,让天下爱茶人爱上白石茶!
(白石茶业茶文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 tianchel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临湘市白石千车岭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9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