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湘是古老的茶乡、“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曾是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本文引用大量文献综述了该市唐代至现代各个时期茶叶产区的生产及贸易情况,反映了每个朝代都有临湘茶叶的特色与地位,折射出临湘茶叶文化的灿烂光辉;同时文章还从六个方面总结了临湘茶叶的历史地位与贡献:龙窖山开中国人工植茶先河,因茶设县促进了“两湖茶”的繁荣,临湘是中国青砖茶的发源地、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的起源地、中国茶叶品牌标志(商标)的发祥地和拥有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关键词:临湘;茶史;龙窖山;青砖茶;文化遗产
临湘是中国古老的茶乡,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曾是中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
先秦时期位于临湘的龙窖山区就有瑶人“以市盐茶”,开中国人工植茶先河;唐末到五代“因茶设县”,创中国因茶设县之首;元代设立茶引批验所,为长江重要茶叶集散口岸;明代茶为贡品,味与巴陵贡茶媲美;清代红茶、黑茶、绿茶遥相呼应,成为英商、俄商采购重点。清末至民初临湘无论茶叶面积和产量都是湘茶之最,可谓鼎盛春秋,盛极一时。新中国成立后,临湘成为全国四个10万担以上产茶县之一。
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作者收集整理了临湘茶叶史料,并加解读,以飨读者。
1.1唐代的临湘茶区隶属巴陵县, 后唐因茶而设县
唐代(公元618-907年)临湘是巴陵县的一部分,关于茶的记载隶属巴陵县。
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岳州有㴩湖之含膏”(钦定四库全书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当时的14种贡品名茶,“㴩湖含膏”为其中之一。
周靖民《陆羽茶经校注》载:“湖南在唐代已有九个州郡产茶,计有:潭州长沙郡、衡州衡阳郡、岳州巴陵郡、朗州武陵郡、澧州澧阳郡、辰州泸溪郡、溪州灵溪郡、永州零陵郡、邵州邵阳郡。”
据《临湘县志》载:“临湘从西晋、东晋、南朝、北、朝隋至唐末、县境一直属巴陵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潭州节度使马希范,析巴陵县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朝场改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临湘县”。临湘宋代以前属巴陵县,后唐时临湘因茶设县,足以证明,唐代有关书籍中记载的产茶地和㴩湖茶包括了临湘茶。
1.2宋代是临湘茶区的形成期
宋朝(960—1279年)是一个饮茶盛行的时期,饮茶盛行的推动了茶叶的发展。宋代临湘茶叶在许多书藉中均有明确记载,因茶而设县以后,茶叶生产与销售迅速发展。
根据《宋会要辑稿•茶号》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湖南八州、府三十四县产茶,其中岳州府所辖平江、临湘、华容、巴陵4县(湘阴隶属潭州)产茶。岳州所辖四县产茶501240斤。”
宋《太平寰宇记》载:“王朝场,本巴陵县地,后唐清泰三年,潭州节度使析巴陵县置王朝场,以便人户输纳,出茶。”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临湘县志》载:“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岳州。五代割据,属杨(行密)吴,后属楚。后唐清泰元年(934年),马殷以输纳不便,于今县治置王朝场。”
据《临湘县志》载:“宋淳化五年(994年)升王朝场为王朝县,隶属岳州。在县城东北隅建知县署,设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主学及鸭栏矶,城陵矶巡检各一员。”又据《城陵矶港史》记载:“五代十国时,马殷攻占潭、澧、衡、道等二十几州地,建立楚国。城陵矶港是楚国进出口的咽喉之地,四方商贾,由长江入楚,买茶也应经城陵矶。”因而,楚国在城陵矶和鸭栏设立邸店,开放市场,大做茶叶生意,买茶卖茶商船络绎不绝,临湘茶叶贸易日益兴旺起来。
1.3元代的临湘茶叶兴旺于水运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临湘茶叶贸易兴旺时期,从元朝初年岳州设立榷茶提举司,到元朝末年在“鸭栏”(今临湘市江南镇境内)设立茶引批验所可见一斑。
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设岳州、常德府、潭州榷茶提举司,征课茶税。《元史•世祖、成宗、顺帝纪》载:“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常德、澧州榷茶提举司,元贞元年罢。元统元年十一月,复立湖广榷茶提举司”。
元代设立府县两级批验茶引所。设于吴元年(1367年),止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历时80余年。弘治《岳州府志》载:明初岳州设有2个茶引批验所,一个设于鸭栏,一个是设于今城陵矶。前者是临湘县的,后者是岳州府的。“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批验所”为批准发证和检查过境茶商交税凭据的场所。”
1.4明代的临湘贡品茶叶味厚于巴陵
明代的志书中有多处记载临湘贡茶,而且品质优异,进贡时间长。
1488年(明弘治元年),明·弘治《岳州府志》载:“贡,芽茶一十六斤,出临湘县。”(李文明修,刘玑等纂《弘治岳州府志》)
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廷诏令罢造团茶,命采制芽茶上贡。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湖南每年贡茶140斤,其中岳州府临湘县16斤,宝庆府邵阳县20斤,武岗州24斤,新化县18斤,长沙府安化县每年贡茶22斤,宁乡县20斤,益阳县20斤。
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湖广图经志书》记载了武昌府、黄州府、岳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靖州、施州之茶:“[土产]……岳州府茶(临湘出)。”
1567年—1572年(隆庆年间)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巴陵县,茶,四都,五都。”“临湘县,又有方物茶,龙窖山出,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旧有城陵矶批验茶引所。”(《隆庆岳州府志》卷之十一食货考)
以上记述说明自弘治元年(1488年) 至隆庆末年(1572年)的80多年中,临湘每年贡芽茶十六斤。
1.5清代的临湘茶叶远销西北及俄国
清代(1636—1911年)是临湘茶叶的快速发展时期,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后,废除了明代的茶马司和马市,开放了汉蒙民族的民间贸易,临湘茶业迅速发展起来。
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临湘羊楼司一带,开始生产老青茶。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临湘县志》载:“[山川]龙窖源,县东北二十里,产茶”。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大清一统志•岳阳土产志》载:“茶,诸县俱出,君山为上,临湘为多。”清代叶瑞延《莼蒲随笔》记述:“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沽客购茶于邑[指蒲圻]西乡芙蓉山,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所买皆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砖,仍号‘芙蓉仙茶’,此黑茶也(按:即青砖茶)。”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临湘青砖茶由张家口、库伦等地转销俄罗斯。康熙至乾隆年间临湘茶在岳州四县中占居首位。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临湘砖茶开始销往恰克图,中俄订立《恰克图条约》。晋商在恰克图中方一侧建立了一个“买卖城”,用砖茶与俄商交易。
1746年(乾隆十一年)乾隆《岳州府志》载:“货之属,曰茶,四县均产,以君山为上,临湘为多”“龙窖山在县东南120里,为邑镇山,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界,上有龙湫,又有雷动石门,产茶,居民资以为业。”(乾隆《岳州府志·卷之十二》)。乾隆、嘉庆年间(十八世纪末),临湘羊楼司一带,开始生产方形片状青砖茶。
1815年(嘉庆二十年),周顺倜《莼川竹枝词》自注: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沾红签,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引自:清道光《蒲圻县志·乡里志》)
1839年(道光十九年),《临湘县志》载: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1851年(咸丰元年)后,“茶叶之路”兴起。它南起江南,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转往俄国及欧洲腹地,龙窖山茶区成为“茶叶之路”的新起点。1853年(咸丰三年)2月,设岳州盐茶局城陵矶盐茶局,收盐税、茶税。1859年(咸丰九年),容闳担任英商宝顺公司代办后,受英商派遣,自1859年3月11日至9月30日,利用7个月时间前往产茶区域从事丝茶调查、收购,两次深入临湘聂市考察,时间最长。1861年(咸丰十一年),聂市当时有“广东、江西、山西”三省的茶商来此“投行采办茶箱”,清代名臣、岳州知府丁宝祯颁发禁令,镌刻石碑治理茶事,禀示禁事(石碑系临湘整顿茶叶市场时,2013年6月由何培金从泥土中意外发现)。
1862-1874年(同治年间),临湘出现最早有记载的茶庄3家:太和生(本帮)、大涌钰(晋帮)、巨贞和(晋帮),分别设于聂市和横溪。1862年(同治元年),据《汉口海关册》载:临湘县茶叶贸易量升至4382吨。1864年(同治三年),孙毓棠《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一书载:汉口俄商从1864年起陆续在湖北羊楼洞、崇阳和湖南羊楼司设置了三个砖茶厂,加工青砖、红砖茶。1864年,汉口俄罗斯商人在临湘羊楼司一带,开始生产米砖茶,通过长江航运天津,再陆运回恰克图。
1875-1908年(光绪年间),《巴陵乡土志》载:“清光绪初叶,聂市“仅红茶一项交易,每年有十二万两银子”;到清末,“每年老青茶(即黑茶)交易有二三十万银元”(姚明德《聂市镇志》)。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美、日商人开始潜入岳州、临湘,垄断茶叶,盗运茶种。此后,迭次发生农民焚毁茶箱事件,清廷却镇压农民。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汉口帮茶商到临湘生产细青茶。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0月,岳州正式辟为商埠,海关设在城陵矶。据清末张寿波《最近汉口商业一斑》载:当年临湘有茶庄40家,其中聂家市、白荆桥28家,羊楼司2家,云溪、横溪10家。
1909年(宣统元年),山西商人由恰克图输俄青砖茶仅1000箱,计54吨。以后由恰克图对俄贸易中止,蒙古的青砖茶也为俄商操纵,只在内蒙古年销3~5万担(1500--2500吨)。民国的《汉口海关手册》载:清宣统二年,临湘共计产销青砖黑茶8765吨。
临湘红茶制作始于咸丰年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持重金来平江、临湘制红茶。据记载,咸丰元年(1851年),临湘在云溪、陆城、聂市一带都产功夫红茶。据民国时期《汉口海关手册》载:清宣统二年,临湘共计产销红茶1482吨。1908—1917年,临湘销售到俄罗斯的青砖、功夫红茶、米砖茶共1035吨,是临湘茶销售史上最高纪录。钱承绪《华茶之研究》第四节《国内重要产茶区现状》记载:临湘聂市义兴等11家茶号,羊楼司文康等9家茶号,民国22年销售3363箱红茶,民国23年销售34500箱红茶。
据《中国经济全书》记载,1901年输送于汉口的红茶,临湘聂家市为38732箱,云溪28900箱,两地合计67632箱,计33816担(2045.2吨)。又据汉口茶业公所提供各地运汉口红茶的报告:1908年聂家市为44088箱,云溪17826箱,羊楼司3098箱,临湘合计为45773箱,计1384吨。1910年聂家市35639箱,云溪9343箱,羊楼司4016箱,临湘合计为48998箱,计1482吨。当时上列各地茶庄为40家上下。”(此处引自何培金等著《万里茶道临湘茶》)
1.6民国时期临湘茶叶的艰难发展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茶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临湘茶的外销呈一波三折、时起时落之势。
1913年(民国二年),粤汉铁路原计划经浏阳、平江去湖北,同盟会会员、岳阳县籍民国初期陆军少将李澄宇向民国政府递交《驳湘鄂路线改由最古大道书》,建议粤汉铁路改道的理由有:“临湘云溪、聂市岁出红茶价在二千万元以上”,民国政府采纳其建议改道,粤汉铁路改由长沙、岳阳经临湘到湖北。
1917年(民国六年)《安徽实业杂志》续刊6期《汉口茶商复俄员之详情》载:“青砖茶厂设于羊楼洞、聂家市、咸宁等处,汉口有兴商公司开办六十余年之久。”1922年(民国一十一年)苏联在汉口成立茶业协会,并委派茶商来临湘聂市采购茶叶,聂市地方绅士和茶庄老板设宴款待,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议订了茶事合同。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外销仅83担。
1930年后,临湘的砖茶生产又现盛况,全省共有茶园46260公顷,其中临湘13300公顷,占全省茶园面积近三分之一。1931年,国际贸易局调查显示,临湘茶叶产为8990吨。《金大农专》第2卷第1期《茶业概况》一文载:“全国茶产额最巨者,尤以安徽之祁门,江西之义宁,湖北之羊楼洞,湖南之聂家市,浙江之平水镇为最著。”同年,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载:“临湘 物产以茶为大宗,聂羊二区,每年产额最旺,青、红二项约三万箱,黑茶六万箱。中云城三区稍逊。故茶最旺之时,每年入款约二百余万,近年则营茶业者失败,今年尤甚,因中东路战事发生,与俄断绝国交,华茶不能入俄,临湘大受影响,百业停滞,一切关税尤形竭蹶。
1935年7月《湖南茶产概况调查报告书》载:“临湘实为产茶中坚之区”,“县属区域,分为城、云、源、桃、忠、聂、羊、坦等九区,版图忠区最大,羊区最小”,“茶产区中心所在,为聂家市、羊楼司、云溪、桃林等处,次要所在,为城区、忠防、坦渡、源潭等处”
1938年11月9日,日军人侵,临湘全县沦陷,茶叶产量一落千丈,只全县只剩下30多名晋商惨淡经营,苦撑着兴隆茂、聚隆、大合成、大涌玉、昌生五家茶庄;绝大多数茶商纷纷抽走资金,歇业停业。临湘茶叶经营再一次跌落深谷,茶园荒芜面积70%以上。
抗战胜利后,曾有山西、湖北茶商来临湘聂家市、羊楼可等地准备东山再起,将原倒闭的茶庄兴办起来,《湖南茶叶大观》记载“临湘羊楼司聂家市等地有12家茶厂恢复青砖茶生产,年销内蒙古1.5~2万担”。后因内战爆发,时局动乱,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茶园才有所恢复。
1.7临湘茶叶当代再创辉煌
1949年,县境仅有茶园3000公顷,茶叶产量2000吨,只有抗战前夕的20%。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羊楼洞茶厂,在临湘聂市、羊楼司、云溪和城关设4个茶叶收购站。
1951年,湘潭地区地方国营建设茶厂,在聂市、羊楼司等地分设5个加工厂。1952年,临湘划为老青茶区,停止功夫红茶生产。全县组织恢复茶小组425个,茶叶生产互助组75个,茶园面积达3800公顷。1953年,湖南省决定临湘改为绿茶产区。当年,湖南省茶叶公司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确定临湘茶叶为毛主席招待专用茶,一直延续到1973年。1955年,恢复临湘为老青茶生产区,当年制炒青茶635吨、采制老青茶2865吨。
1961年,兴建白石园茶场。1964年,临湘县农业技术学校成立,以茶叶课教学为主。1965年成立“临湘县千针坪茶场”。1967年,临湘县千针坪茶场更名为“国营临湘县示范茶场”。1973年,在临湘县茶叶示范场建立岳阳地区茶叶科学试验站,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岳阳地区茶科所。1969年7月,湖南省临湘茶厂建成投产,属对外贸易部定点生产“中茶牌”茯砖的工厂,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
197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66.7公顷,茶叶产量5220吨,成为第一批全国年产过10万担的四个产茶大县之一。1979年,在千针坪成立“五七大学”,招生150名,设置专业课以茶叶、林业为主。1980年。临湘县茶叶公司成立。
1981年,由刘秀华主持的“茶叶树短穗带梢扦插法”获得岳阳地区行政公署科研成果一等奖。1982年,白石毛尖被评为湖南八大名茶之一,《人民日报》和《湖南日报》予以报道。1984年,建立聂市永巨茶厂(2002年更名为湖南省临湘永巨茶叶有限公司),被国家定为边销茶生产及原料储备企业。1985—1988年,全县年均收购茶叶5986.5吨。到1990年为止,全县拥有茶叶初、精制加工厂220家,常年固定职工700多人,固定资产900多万元,年产值3000多万元。1986年。7月,成立县政府茶叶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黎正夏任办公室主任。1989年,临湘茶厂出口青砖成功投产。
1994年,临湘市茶业有限公司砖茶厂动工兴建,1997年正式投产,年加工边销茯砖茶2000吨以上,该厂生产“中茶”牌和“春意”牌普通茯砖茶,畅销西北。2004年,岳阳三湘茶业公司成立。
2002年7月25日,经国家经贸委等7部委联合发布2002年第53号公告,临湘市茶叶公司茶砖厂、湖南省临湘永巨茶叶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2009年,临湘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重大节点产茶县(排第六位)之一。
2010年,国务院将临湘列入“茶叶优势区域产业县(市)”。明伦茶业被评为岳阳市茶叶研制行业领军品牌。2013年,临湘边销茶份额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年创汇400多万美元。2016年,临湘市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百强产茶县”荣誉称号。2017年,“湖南嘉源砖茶博物馆”建成开放,陈列面积590平方米,陈列历代文物600余件(套),主要展示临湘种茶、制茶、茶贸易的历史。2020年,卢明德获黑茶“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称号。
2.1龙窖山开中国人工植茶先河
秦灭楚后,生活在鄂西和江汉之滨的瑶族先民因天灾人祸,举族南迁至龙窖山,在此定居并广种茶树,开创了中国人工植茶的先河。
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研究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其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2.2临湘因茶设县促进了“两湖茶”的繁荣
唐末五代,今临湘市域已是缴纳茶叶贡赋的重地。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潭州节度使马希范,析巴陵县置王朝场,以便人户输纳。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朝场改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临湘县”。
“王朝场”的成立及后续变更,促进了“两湖茶”的繁荣。据《弘治•岳州府志》记载,为了加强对茶叶生产、贸易的管理,临湘县于元至正27年(1367年)至明景泰元年(1450年)分别在长江上的城陵矶设立“临湘批验茶引所”,在长江下游的鸭栏矶设立“鸭栏批验茶引所”,征稽长江上过往船只的茶税,以充实国库。1930年临湘县城从古城陆城迁居长安。
2.3临湘是中国青砖茶的发源地
明末清初临湘和鄂南各县已经开始生产老青茶,运往北方销售。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晋商)前来临湘收购老青茶压制砖茶。远销蒙古、辽宁、黑龙江。
《中国实业志·湖南卷》载:“黑茶为安化特产。品质较佳者,多踏入棕筒,谓之花卷,外用篾篓捆成支状,每支重一千两,多销于山西。”“砖茶为临湘特产。近年压砖,改用机器,于切筛风扬之后,装入布袋成包,每包六十斤,运至汉口中俄协助会,用机器压砖,每口计重自一斤至四五斤不等。压成砖后,用火焙干,以官堆纸包封装入篾篓。每篓计二十七口或三十六口至一百口不等,视销售各处之庄口而异。毛茶每二百余斤,可制茶砖百斤。”
砖茶主要走汉口口岸,销往内蒙、新彊及俄罗斯一带。钱承绪《华茶之研究》第四节《国内重要产茶区现状》记载:临湘聂市义兴等11家茶号,羊楼司文康等9家茶号1933年分别销售210吨成品边茶、16332包老青茶(每包32.5千克)、3363箱红茶;1934年销售960吨成品边销茶、32330包老青茶、34500箱红茶。1946年《湖南经济调查》第一辑记载:临湘茶叶产量居全省第一,外销数量亦甚可观。
从清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打造青砖黑茶品牌,其品牌原以“洞、川”二字为标记。据载,清道光十八年(1839)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2.4临湘是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的起源地
2023年4月18日,岳阳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岳阳市茶叶学会邀请肖力争(专家组组长)、欧阳觉文、沈继安、周重旺、包小村、张曙光、朱海燕等著名专家对“歌曲《挑担茶叶市北京》创作起源考证”课题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关于《挑担茶叶上北京》歌曲创作起源专项考证报告,并播放了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通过质询和讨论,专家一致意见:“项目组提供的相关考证资料较齐全,证据较充分,逻辑关系清晰。基本可以证实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著名民间艺人、临湘市忠防镇袁延长1958年原创及首唱的《卖茶歌》是《挑担茶叶上北京》歌曲的创作原型。1953年至1973年,岳阳临湘市通过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原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为毛泽东主席提供岳阳临湘茶叶作为办公用茶”。
2.5临湘是中国茶叶品牌标志(商标)的发祥地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知名茶文化学者蔡镇楚教授认为:湖广行省的聂市、羊楼司、赵李桥,是中国茶叶最早的品牌商标之发祥地。(蔡镇楚《湘茶文化的十八大贡献》)元明清时期,湖广行省赵李桥、羊楼司和聂市镇的青砖茶,曾是万里茶路销往蒙古和俄罗斯的主要产品。早在清朝咸丰年间的1865年,就使用蒙文“好”字和满文“川”字、“洞”字标记,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最早的品牌标记,比英国立顿要早26年,比“中茶”商标要早近一个世纪。
2.6临湘拥有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聂市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019年1月公布),是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物质文化遗产聂市古建筑群。古镇保存有明清时期店铺、作坊等老屋,现存41栋。古建筑为砖木结构,为抬梁式、穿斗式构造,保持“前店后宅”、带天井的建筑风格。
临湘有“神农撒籽种茶”“药菇三仙”“天大茶粉”等神话传说,这些传统神话在历史长河中历经荡涤,意境深邃丰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茶制作技艺(临湘青砖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绿茶制作技艺(白石毛尖茶制作技艺)列入岳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姚祉嘉的《毋自欺斋诗稿》(包含茶诗《茶歌晓唱》《拣茶竹枝词》等14首),民歌《茶栈》《十个月摘茶》等,古茶亭楹联,这些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留下的文学遗产。
原载《岳阳茶苑》2024年第1期,岳阳市茶叶学会编
参考文献
临湘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湘市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陈奇志、赵丈田,湖南茶文化[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9.
陈奇志、赵丈田等,岳阳茶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何培金、廖小林、刘晓瑜,万里茶道临湘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2.
临湘史志办编,临湘茶叶大事记,临湘市人民政府网站.
COPYRIGHT © tianchel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临湘市白石千车岭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9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