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香里的诗意栖居与文化传承
——读王伊亮《白石茶赋》有感
文/白 湖
王伊亮先生的《白石茶赋》是一篇洋溢着诗意与哲思的文学佳作,它细腻地描绘了白石茶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自然环境、制作工艺、文化价值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阐述,全方位地展现了白石茶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这篇赋文将成为赞美白石茶的经典之作,镌刻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让茶香、诗意与文化交织成一幅永恒的画卷。《白石茶赋》开篇即以如诗如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白石茶生长的绝美自然环境之中。天车岭的奇山异水、葱郁山川与清澈溪涧,共同编织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画卷。赋中“雾绡裁就千峰碧,星霜淬成半叶青”的描绘,不仅生动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绝美,更赋予了白石茶一种超凡脱俗、汲取天地精华的灵韵。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更为白石茶的生长环境增添了一抹浓厚的诗意与神秘色彩。白石茶的制作工艺在赋中得到了详尽而精妙的叙述。从采摘到加工,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采茶人以玉罂承露,保持茶叶的纯净与高雅;焙茶时借松涛煎冰,赋予茶叶独特的韵味与香气。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不仅保留了白石茶的天然风味,更使其成为一种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读者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匠人对茶叶品质的极致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白石茶赋》深入挖掘了白石茶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一种承载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进行颂扬。白石茶历经秦宫汉阙、晋帖唐碑的洗礼,依然抱贞守素,历劫不磷。它与屈子行吟相伴,与陶潜采菊为伍,更能沃稼轩剑锈,润东坡诗魂。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白石茶的历史悠久与文化底蕴,更凸显了其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白石茶,已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象征,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哲思。《白石茶赋》中融入了作者对白石茶的真挚情感。赋中通过对白石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作者独癖苦耽涩,认为白石茶的冷处才知无味之味,茶烟散时始见不空之空。这种对白石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茶叶的真挚喜爱和对生活的细腻体悟。赋中的情感描写真挚而细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感动。附:王伊亮《白石茶赋》
夫茶者,得天地清淑之气,孕岩骨云腴之精。余尝栖于天车之岭,倚白石为庐,汲寒泉煮月,乃悟陆羽三昧,非在舌端,而在云根石髓之间矣。遂作斯赋,镌于茶瓯冰纹深处——若夫蛰雷破萼,灵芽吐刃。雾绡裁就千峰碧,星霜淬成半叶青。石罅迸乳泉,似鲛人夜泣;云根栖翠羽,有太古龙腥。采之不以手掇,以玉罂承露;焙之不以薪火,以松涛煎冰。此乃白石茶初生之相也。至若卢仝堕甑,皎然覆瓯。注雪浪于蟾宫,泻银河于螭口。忽见苍璧浮转,恍若大禹铸鼎;素烟升腾,依稀姑射行舟。一啜而舌底鸣环佩,再饮而肺腑生清秋。七碗通灵处,但觉石髓透骨,云脚穿喉。此乃白石茶烹瀹之奇也。若乃秦宫汉阙,曾贮醍醐;晋帖唐碑,空留墨渖。唯此白石茶,抱贞守素,历劫不磷。可对屈子行吟,伴陶潜采菊;堪沃稼轩剑锈,润东坡诗魂。纵使碾作尘,碾出星芒万点;任他封于瓮,封存春雷千钧。此乃白石茶性灵之真也。嗟乎!世人耽甘嗜饴,余独癖苦耽涩。白石冷处,方知无味之味;茶烟散时,始见不空之空。今以冻砚残墨,写此断简,留待他年,有客踏雪来叩——或见石上霜痕,皆是未冷茶魂;风中松籁,俱成太古茶偈。是耶非耶?且尽此瓯。
(荐稿:白石茶业茶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