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岳阳日报
撰文\赵丈田 摄影\ 汤旭东 、方新群
岳阳日报 4月23日第四版
临湘桃林镇白石茶园,距临湘市12公里,江南的灵山秀水拥抱着千亩梯田茶园。4月13日,我应邀参加市茶叶产业化办举办的“追逐春天的第一杯黄茶——白石茶园摄影之旅” 活动, 现场记录了一幅天与地之间的自然山水画卷。
白石茶山,闹市边的“龙脊梯田”
白石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尖山风景区的延伸地带,植被茂盛,林间花草树木随季节变化而显得绚丽多姿。春天绿色尽染,山间桃花、梨花、映山红竟相开放,芝兰香满幽径;盛夏林荫蓊郁,山间潺潺流水,茶山一片淸凉;深秋枫叶滿山,红绿相间,恰似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寒冬苍松挺立,竹海银装,把茶山衬托得格外妖娆。
千亩茶园,一方锦绣。白石茶园由数十个大小山头组成,全部是一行行的梯田茶园,垂直高度数十至数百米,横向伸延几千米,拾级而上茶山,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山顶之间,修筑了能步行游览的栈道。登山远眺,山峦千姿百态,林中古木参天,四面繁花似锦,茶山深浅交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富有江南景色的抽象画,又像人工编织出来的一幅茶山图,形似广西的“龙脊梯田”。
白石园的茶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失散在江南的“龙脊梯田” 姊妹。白石园有近似广西龙胜的盘山公路,相差不远的海拔高度,更有那同样陡峭直立的身驱、一条条绿带盘旋而上、一群群村民辛勤劳作,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三维复制。
白石毛尖,深山里的“闺房之秀”
白石毛尖制作采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摊凉、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烘焙制成。1995年被评为部优产品时,专家给予了极髙的评价:毛尖条索肥壮匀齐,白毫满披,香气清高,汤色清亮,滋味醇厚甘爽,叶底黄绿肥软。
白石毛尖的优异品质,引起许多爱茶人的青睐。原湖南农业大学朱先明教授曾亲笔写了“毛泽东主席曾经品尝白石茶”的来龙去脉。那是60年代,朱教授与毛主席的内兄杨开智老人经常见面,每次见面,杨老都谈到毛主席喜欢喝临湘詹桥(白石村属原詹桥乡)的茶叶,原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李朝镛总经理不仅谈到此事,还说特意带过詹桥的茶叶送到中央办公厅。
临湘产茶,历史悠久。约在先秦时期,就有瑶人进入临湘境内龙窖山地区“以市盐茶”,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马子严《岳阳甲志》均有记载。唐末五代,今临湘地域已是湖南茶叶缴纳贡赋的重地。宋代临湘因茶设县,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朝场改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996年)改为“临湘县”。 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又有方物茶,龙窖山出,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詹桥与龙窖山山脉相连,说明古代就已产茶。1961年。白石园茶场兴建,开荒800亩,种茶500亩,后来陆续扩大到1800亩。但由于交通不便,白石毛尖尤如 “闺房之秀” 长期隐居在深山。
白石茶园,现实版的“青山之恋”
青山妩媚,绿水多情。南宋词人辛弃疾把青山当做“绿颜知己”, 一生有着青山之恋。古人恋青山常常身不由己,而今天却是崇尚“绿色”的时代,植绿、踏青、摄影,崇尚绿色食品,把健康与绿色联系在一起。
白石园是春季踏青最好的场所,游客可观远近起伏、错落有致、一览无遗的茶园梯田,这里的茶香与花香、诗意与静好,会使人心旷神怡。漫步茶园,摘一颗嫩芽,采一片绿叶,不经意的咀嚼,有着无尽的甘甜。沿着茶园里的曲径登山,穿越山间的栈道,则有一份登山的情趣。
白石园是采茶制茶最适宜的体验场所,市民可以身着传统服装,头戴草帽,手挎茶篓,在当地茶农的指导下采摘茶叶,收获一份劳动的喜悦。同时还可以把自采的茶叶亲手加工制作,感受制茶的传统技艺,使自己在制茶中学到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白石园是近郊独特的摄影场所。这里茶山叠翠,形态多姿,山间湿气大,云雾多,光线柔和,有着瞬间变化的摄影题材,是拍摄风景的好地方。在这里可将历代文人写茶的意境用镜头再现,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这里还可以近距离接触那些土生士长的采茶姑娘,增加你的摄影情趣。
“积翠堆黄万仞山,青梯直上白云边。半坡雀舌千江水,一碗香茶梦也酣。”这是一首赞美白石毛尖茶的诗,这里有万仞山,伸到了白云边,有溪水,有雀舌。诗人在描绘白石园环境的同时,洋溢出对白石毛尖的由衷赞美。白石园,一个适宜休闲养性、怡情追梦的地方。(赵丈田)
COPYRIGHT © tianchel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临湘市白石千车岭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15019312号